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春之要在首會。
2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開蛇年春節后首次高規格會議——河南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大會,謀劃新春發展大計。會議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設分會場。
這場被稱作“新春第一會”的會議,不僅是一場動員大會,更釋放出新的行動信號,蘊含全年發展的核心命題。河南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宏大的坐標系——全國統一大市場,這不僅是對黨中央戰略部署的積極響應,更是一場自我定位與優勢再造的宣言。
河南“新春第一會”為何聚焦這一主題?
定位決定地位,格局決定布局。河南的發展,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找到自己的精準定位。
就在此次會議上,河南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為新發展定基調、劃重點、指方向。這既是對國家重大部署的精準對接,也是對自身稟賦的深度挖掘。
中央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旨在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河南作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在不同方向與多個區域發展戰略相接,具有融匯天下、便利四方的優越條件。這一地理優勢,使其天然具備成為“循環樞紐”和“雙循環支點”的潛力。
更深層的考量在于經濟格局的重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河南作為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文化大省、制造業大省,既是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的重要支點,又是產業鏈上下游銜接的關鍵節點。借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之大勢,推動市場和產業、需求和供給、消費和生產等高效銜接、良性循環、效應倍增,河南正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在“統一”中尋找“特色”,于“大局”中定義“方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河南先行先試,加快融入、主動服務,其底氣,源于區位與產業的“硬實力”,更源于刀刃向內的改革決心。
正如一名與會者表示,河南“新春第一會”的主題,充分體現了“中央有部署、河南見行動”的政治自覺,充分體現了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蘊含重大發展機遇的敏銳洞察,充分體現了抓緊抓實河南高質量發展大事要事的實干擔當。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河南何為?
具體來說,以落實“五統一、一破除”為關鍵,以高效互聯互通為基礎,以加強商貿流通為動力,以做大做強現代產業為筋骨,以提升內外開放能級為支撐,以優化營商環境為保障。可以說,河南的布局,既有“老底子”的升級,也有“新賽道”的突破。
比如破立并舉、先立后破,以制度建設清除“隱形壁壘”。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核心在于“統一”二字。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這一表態直指當前市場分割的痛點。
比如開放賦能,以“雙循環”激活“大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的大市場,而是面向全球、充分開放的大市場。河南的實踐,既注重內需挖潛,又發力開放合作,將充分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讓“貨通全國”與“買賣全球”比翼齊飛。
再比如以“營商”促“贏商”,護航長遠發展。營商環境的優劣,影響著要素資源的集聚。在古老的甲骨文中,三個三角形頂承而同立是為“商”,這三個“角”可以理解為買方、賣方、市場,或是政府、市場、經營主體等,只有換位服務同心共成,才能把商事辦成辦好。
回望歷史,河南因“天下之中”而興;放眼未來,河南正以“暢通經濟循環”和“市場經營便利”重構競爭力。
這場“新春第一會”釋放的除了發展信號,還有一個內陸大省對國家戰略的深刻回應:當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河南正通過改革創新,促進投資、生產、貿易、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全過程便利化,讓商品要素資源流動更暢通。
正如黃河穿越崇山峻嶺終成浩蕩之勢,河南在融入新發展格局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上奮勇爭先,既大有可為也必定大有作為。(記者 宋敏)